「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推動情形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面對全球暖化的環境變遷威脅,各國不斷的尋求人與環境共存的新方針,未來城鄉環境治理應落實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內涵等思維;藉由技術與創新的思維,建設低碳運輸的廊道(如自行車道、人行道),從而復育城市中的街道綠色基盤、增加城市透水及綠覆率等工作,為城市降溫,塑造一個永續減碳的城鄉綠色交通環境。
為縮小過去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建設背離之落差,建立以人為本之優質生活環境,並落實總統「黃金十年」之願景,營建署刻正推動「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以建立以人為本之優質生活環境,擴增人行活動空間、改善無障礙環境及連結建構市區自行車道,並形塑保有當地生態景觀、地區文化特色之生態都市。
營建署表示,本計畫102年編列補助款11.24億元續採競爭型方式擇優補助縣(市)政府辦理示範工程241件(規劃設計類35件、工程類206件 ),補助項目包含「市區道路人本環境綱要計畫」、「人行無障礙及通學步道環境改善工程」、「通學型及通勤型之自行車(專用)道建置工程」、「透水及保水設施規劃與建置」、「人行道基本資料調查及建置計畫」、「綠色樂活地圖」等項目,補助重點除依循已完成之綱要計畫,以系統性及主題性推動通學、通勤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及無障礙設施外,並順應國家推動永續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目前補助案件均朝向減量、環保、生態工法為主軸,並儘可能採用環保綠色內涵材料以及透水鋪面,以減少地表逕流,建構都市的綠色基盤設施,並創造優質之都市生活,以達成「永續發展、健康城市」之總目標。
|
另為配合跨域整合機制之推動,未來本計畫辦理案件將以節點、動線、路網的概念將所在區域內商圈、學校、傳統空間(廟埕及市場)、公園綠地、水岸以及大眾運輸系統各節點以人本空間改善方式串連成線,線與線之間連結為完整人行空間網絡,並結合區域內自行車系統形成全面性區域整合之路網。
在使用者的整個旅運過程中,無論使用何種運具,必定依靠步行來完成整趟旅次。因此,都市環境中必須具有足夠的人行空間與設施才能滿足步行之需求,藉由本計畫之推動可促使城市空間重新恢復以人為主角,提供民眾安全無虞之人性化步行空間(人本交通)。本計畫持續推動除可帶動地方政府對於人行環境空間之重視,並全面改善市區道路以符合「人本交通」之願景,讓社會無分年齡、階級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獨立自主之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