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環境效率打造臺灣永續綠營建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江哲銘
一、智慧生活與環境效率開創綠色新契機
21世紀為有效解決資源、能源逐漸耗竭與因應地球環境異變、人類居住環境品質持續惡化的嚴重問題,自2002年以降之國際永續建築會議(Sustainable Building)會議,從早期關注於永續建築技術的討論到全球環境觀點與區域性的落實,並將永續建築的概念由已開發國家逐步推廣到全世界,而2010年於芬蘭Espoo舉行之IEA-ECBCS會議(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 and Community Systems Programme)其主題針對未來建築趨勢強調應透過「綠構件、構造」和「綠材料」之應用,同時考量與整合各區域因地制宜的「綠建築」技術與理論,建構具有區域特性之永續建築生活體,並以「智慧技術」進行環境整合。
依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所提出之「2050願景計畫(In the WBCSD Vision 2050 project)」,在地球整體資源有限的發展壓力下,兼顧永續與健康的生活品質,並能夠維持整體生態環境與氣候條件,在新建建築物與既有建築物的設計改善體系內,循求「生活環境品質」與「能資源負荷」的效率平衡點。
另一方面,針對永續環境議題,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於2000年開始,針對營建體系的健康確保與環境資源之永續發展,制定了一系列之標準化規範,藉由整體建築生命週期,包括:成本、機能水準、維護成本、使用階段……等各項因子之分析,探討如何於建築物生命週期不同階段,植入相關感測技術及設備,進行局部環境更新及改善,促使建築物更新與再活化,用以確保永續環境可有效推動與落實,在建築物使用管理階段適時介入以性能提升的手段延長建築物的使用壽命,未來趨勢上更以碳足跡計算模式,完整建立營建產業之「碳足跡」(ISO 14067)評估標準。
目前國際間對於零碳社會目標的設定,除了國際標準組織公告「碳足跡」計算標準外,世界各國更將碳足跡計算與標示納入市場產品中,同時針對《京都議定書》及《哥本哈根議定》所簽署之碳排限制,日本於2011年開始積極推動「環境稅」、「家具設備環保點數和住宅環保點數」,從開創新興產業、擴大內需……等不同層面,提升全面性的減碳意識與促進生活模式改變,從新建住宅的管理評估、既有建築的改善及住宅類建築物CO2管制策略之推動,提高建築物性能與減少環境負荷、保障生活環境品質及保障使用機能需求。
透過最佳化「環境效率」(EE值)之模式應用(EE=Q/L),以提高最佳生活環境品質(Q值),降低環境負荷(L值)為目標,應用於國內新建及既有建築物;目前國內新建建築與既有建築之數量比例約在3﹪:97﹪左右,而新舊建築物之生命週期總耗能比例約為10﹪:90﹪,其碳排放之比例相差約300倍,顯現建築產業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因此兼顧「健康效益」與「節能減碳」的循環型社會建構,即是落實永續發展的概念,透過總量管制的政策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並得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降低健康風險。
二、永續智慧綠營建產業之引領與加值效益
建築物之使用機能隨著使用階段而逐漸劣化,為確保建築物可於使用管理階段進行適時之更新、修繕,用以提昇建築性能品質與表現,未來除了新建永續綠營建之外,應從「整體建築環境全生命週期」(Whole Life Cycle,WLC)考量,以「老歌新唱」觀點進行「都市再活化」,藉由「建築醫生診斷」方式加強「建築物業設施管理」,並以「智慧生活」觀點發展「高效率智慧建築」,藉由建築環境為平台,因地制宜提出最佳化之調控策略與設計方式,整合與應用相關智慧綠色科技與誘導式設計所發展出的產業、技術與設計概念,以綠建材、綠建築、生態社區、生態城市逐步建構兼顧環境生態保育、能源與資源節約及確保健康生活環境品質之循環型新生活體系。
綜觀國內產業發展,台灣建築產業目前正處於轉型階段,然而面對國際發展潮流與全球景氣循環之狀態下,亦即是全面性提升建築物性能與減少碳排放量、確保生活環境品質、滿足使用機能需求,而從人類生存環境受環境壓迫所產出之三種因應策略時序變化(一般建築、綠建築到智慧綠建築),以建築生活空間為載體顯示未來安全安心的前瞻性生存模組,必定包含人本健康與地球永續兩大基盤,轉換匯合出一對應不同外部變因與刺激、使用者內部滿意需求變數之彈性化的互動群組,供不同場域、產業或技術之投入與發揮。面對未來地球資源無可避免的匱乏和消耗,如何以此限制條件達成保障人類生存權和健康,達到「用的少,過的好」的標的,納入「環境效率」思惟為必然之趨勢,而在建築環境之效率提升透過智慧ICT技術感知,以使用者生理回饋,此即為以「智慧為觸發媒介,永續建築為基礎發展調適機制」之推動原則與策略。
三、台灣永續綠營建協會之期許願景
臺灣營建產業與國際發展潮流與全球景氣循環緊密關連,需藉由整合國內其他相關產業,廣泛運用於建築體及生活空間中,並引領國內相關產業跨領域科技整合,建構兼顧「健康」、「舒適」與「節能」的議題,從生命週期區分規畫設計、營造施工、使用維護及拆除重建等不同階段來看,透過各階段對「環境品質」與「環境負荷」為環境效率評估架構,以不同生命週期階段與民眾需求植入相關環境或設備品質,應用智慧感測技術進行新建及局部環境更新及改善,並擴充智慧化創新技術研發,促成97%比例之既有建築物更新與再活化,而在「環境效率」架構下,導入生命週期成本與建築產業的效率平衡觀點,建構建築或都市社區的環境效率模型,以達到所謂「智慧科技‧人本健康‧地球永續」之目標。
「台灣永續綠營建協會」之成立,是為達成臺灣永續發展、生態環保與健康幸福的目標,面對多樣化之台灣地理與生態特性,除了應需積極發展可調適與防災之規劃設計新思維外,更需藉由跨領域專業整合,發展適合本土之優質綠建材使用、節能減碳生活模式等「可循環利用之綠色營建科技」,可藉由國際合作的平台,進一歩將台灣優質的綠營建科技技術,推廣至其他區域國家,藉以創造台灣創新營建產業綠色新契機。在「全球化競爭模式」、「數位化科技發展」與「綠色產業革命」的「創意經濟」世代,如何有效減緩資源、能源耗用、提升建築物性能、使用效率及確保生活環境品質、滿足使用機能需求,為「永續綠營建產業」之契機;未來可以建築環境為平台,「智慧生活」觀點發展「高效率智慧建築」模式,整合國內建築與電機、資通..等ICT相關產業及生物晶片、奈米技術、IT晶片與數位化科技..等綠色科技,因地制宜、因時而異的廣泛應用於建築體及生活空間,使建築物之機能品質與室內環境條件更為有效與顯著,並達成省能、省資源與新技術附加之新標準,引領國內相關產業跨領域科技整合,帶動國內整體產業產值的提升。
特別在此恭賀「台灣永續綠營建協會」圓滿成立,協會未來必定能夠整合跨領域營建綠色技術及應用,擴大國內營建產值及建構永續環境,進而帶動國家產產業之技術升級與增值發展。